近日,韩国发生了一场新能源车火灾事故,这一事件在韩国引起了轩然大波,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不淡定的状态。
月初,在仁川市某公寓地下停车场,一辆梅赛德斯-奔驰 EQE350 新能源车引发了火灾。事故导致 22 名居民因吸入浓烟被送往医院,40 多辆车被烧毁,100 多辆被熏黑,小区内的水电供应也中断了 5 天。尽管此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,但财产损失巨大。
事发后,大小媒体争相报道,民意汹汹,纷纷质疑新能源车的安全性。在万众瞩目的压力下,事故原因很快被查明,所有证据都指向了电池自燃。肇事车辆事发前已经停在车库三天,既没有充电,也未开机。
韩国政府对此高调介入,这对韩国的新能源车产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。不少小区采取了限制新能源车入库的措施,有的限制电池蓄电 90%以上的新能源车入库,有的则索性禁止。为了平复公众的怨气,梅赛德斯-奔驰宣布,8 月 14 日起,其将在韩国 75 个服务中心为电动汽车车主提供免费检测服务,并计划捐赠约 45 亿韩元(约合 2370 万元人民币),帮助受此次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影响的居民。
新能源车产业是韩国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,好不容易熬到今年上半年才有了复苏迹象,又遇到这场“无妄之灾”,复苏预期成了泡影。和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诸侯林立、杂牌众多不同,韩国的新能源车是大厂商的天下。上游的动力电池产业,还有全球装车量排名第三的 LG 动力电池。
在不少国人印象中,韩国是一个“财阀国家”,行政、司法、媒体等上层建筑都被各大财阀幕后操控,为财阀利益服务。可是,韩国政府此番“小题大做”,积极回应民间的批评质疑,显然没给财阀面子。
这一事件应该对大力发展新能源车产业的中国有所启示。我国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在全球“遥遥领先”,新能源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也比较常见。仅七八月间见诸公开正式报道的火灾就有三起:7 月 16 日,广州市海珠区一辆新能源汽车当街着火;8 月 4 日,莆田市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;8 月 7 日,还是在莆田,一辆新能源网约车汽车发生了燃烧。但这些事故在公众视野中往往只是惊鸿一瞥,过不了几天就烟消云散。这种“淡化处理”似乎已经成了新能源车安全事故处理的“标准流程”。
全球最严的安全标准当然很好,但严格的安全标准是如何落实执行的,各部门承担怎样的职责,车企承担怎样的责任,公众难窥究竟。这当然不会影响新能源车的国内市场,但是,海外市场的观感是不同的。中国产的动力电池有巨大的价格优势,比韩国产品要便宜 30%,因此在韩国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。但中国电池的“大举入侵”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,最大疑虑是安全性。
韩国这次新能源车火灾事故提醒我们,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不仅要“爱”,更要“严”。